《光的结构》第四章 二氧化碳的甘斯态(2009年论文)

  直接从环境中对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气体进行吸收,而且把它们转化为纳米溶液和纳米固态物质,并通过利用一个纳米复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生产能量和氧气。
摘要
  在本文中,将对从环境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气体,并将它们转化为悬浮在溶液中或干燥成粉末状的纳米材料的全部过程的结论进行介绍。同时,随着在一个简易反应器中提取这些气体的过程,我们成功地从中生产出能量和氧气。
论述
  在常温常压下吸收CO2、CH4及其它气体而且进一步将它们转化为纳米固体状态的物质并以此形式保存的新方法已经研发并成功实现了。
  我们已经成功研发了简单的流程,通过这些流程就能从环境中提取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气体,而且是没有额外的热能和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个流程已经得以应用。
  同时,在这些系统中可以创建一种环境,使得在不通过任何化学过程的情况下,CO2在转化中可以导致甲基(—CH3)、氧气及甲烷气体的产生,反之亦然。
  在提取或转化CO2和甲烷气体的这些过程中,我们成功地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了可用的能量和氧气分子。
  通过使用能量来进行的CO2的生产和提取是一项目前科学已知的技术。我们的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一个简易的系统提取出了CO2,而且我们还同时研发了捕获从吸收CO2并将其转化为甲酸的这个转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的简单技术,从而生产出可用的电力。
  这一新技术的新颖之处在于,在先前最先进的技术中,工程师和科学家必须添加能量才能从环境中提取CO2或生产氧气,而通过我们的技术,不但能在从环境中吸收这些气体的同时产生出可用的能量,而且该系统同时能够生产氧气分子。
  因此,这个简易的系统能够复制大自然将CO2转化为氧气的方式的过程,就像植物那样的方式。
  通过这个技术,CO2和CH4气体被吸收并吸引进到它们的纳米状态的溶液当中,然后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出胶体状的剩余溶液,再然后就形成了纳米的沉淀物。
  然后,纳米CO2就能够以固体物质的形式在常温下从那个溶液中提取或移除出来。
  CO2以纳米材料的形式在溶液中保持在一个胶体的状态中,因为它们的钻石晶体结构(sp3),或者是因为它们的晶体点阵结构,这就产生了一个非黏附分子键,就和钻石晶体一样,这样的结构使得超过一定数量的分子子结构不会相互黏连。当CO2纳米物质达到一个特定的分子引力水平而成为晶体时,它们无法相黏附或聚集,能够黏附或聚集在一起的不会多于一个或一定数量的纳米CO2分子,于是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或纳米级的物质的细胞。因此,在溶液中的所有的CO2的簇都具有一定的大小,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在溶液中保持着像云或胶体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已经知道一种验证过的事实,就是表层度纳米的材料以及纳米材料,处于sp2/sp3状态时,因为其钻石水晶特征而无法互相焊接,或无法与其他材料焊接在一起。不过,同时,这些材料的外围电子却已某种特别的方式,让这种材料具有导电性。这意味着,即使它们因为其外表结构的分隔性,而导致它们无法与任何其它材料粘合在一起,但是如果将这些材料连接在一起,却可以允许电流和电压流过它们的外表界面。
  可以说,这些属性跟金刚石材料类似,同时,在具备了一些结构上的分层后,它们就不再具有令其增加更多层成分的引力牵拉,或粘连力量。
  这些材料,沿着其粒子和分层方向,显超导体特征,但是在横跨其分层的PN接面二极体处,因为其层内的二极体空洞作用,而让它们变成最佳的绝缘体。我们测量了这些层内的电阻,并证实了这些材料可以具有10兆欧姆的临界电阻。另外,这些材料的表面,具有与空气或钻石一样的良好电阻。
  我们还在通过该系统,就是让浸透纳米的二氧化碳蒸发后,成为纳米二氧化碳粉末,而获得了二氧化碳固体。所以,我们在世界科学界,首次在室温和标准大气压下,生成了纳米二氧化碳物质,并利用同一个过程,制造了甲烷。
  为了证实我们通过这个实验获得的溶液,含有二氧化碳与甲烷这两种物质,并且这些物质是处于纳米形态,我们还需要进行对这种溶液进行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等相应的实验室验证。
  并且,我们通过以往在纳米技术方面的进展,已经知道,纳米材料的属性,主要处于sp2/sp3形式。于是,我们对在这种吸收与纳米化过程中获得的那些物质,进行了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所获得的结果表明,从这个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干燥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与甲烷材料,并且都是这些气体的纳米态物质。
  本论文在2009年12月23日被初次发表以后,我们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加州大学的Omar M. Yaghi博士进行的,发表于2009年12月7日的类似研究,其摘要在纽约时报2009年12月8日的一篇报道中也有刊登。
  “金属-有机体构架或MOF,具备着捕捉碳元素的可能性…Yaghi博士将一种金属有机体构架,描述为‘固化的海绵’,那是一种由有机体成分以及金属原子合成的混合格网,它具备巨大的内在表面积,可以用来吸收气体分子。在该研究中使用的MOF,含有磁性原子。”
  我们曾经在2006年,就报告过金属有机体的这种海绵效果,以及对二氧化碳的捕捉作用,并且这个结果,就已经被欧洲一个著名的核实验中心,在他们2007年的一个报告中证实过。
  
  而且,Yaghi博士在7其论文中声称: “在此研究中使用的MOF含有磁性原子”

  在我们以往的揭示,以及已经获得的专利中,我们已经描述过这些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原子的吸收作用,是基于磁引力场的。我们发现,二氧化碳和甲烷作为纳米分子单位,被水吸引取没有与水介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可见,水只是一种,容器或道具或触媒,负责让这些被捕捉的分子,保持在它们那种独立态或纳米态以及sp3漂浮状态或液态。
  前面引用的同一篇文字,还报告说,Yaghi博士的材料,是能分离二氧化碳,让甲烷逃脱了。
  我们的系统,正如我们以往已经发表过的,不仅可以捕捉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捕捉甲烷。捕捉到的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生成了具有类似金属属性的钻石结构的纳米物质或结晶,并且它们具有导电性和超导体属性。
  这些跟其它科学家以及他们发表过的科学研究,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说,这些捕捉到的气体,能够被转化成固态纳米材料,它们具有金属的属性,并且是超导体,但是事实上,物质的超导性,是因为它们的sp3纳米属性带来的,并不是由它们的金属性状态带来的。
  Yaghi博士还进一步发现,那些二氧化碳的87%,还都能在室温下,被释放回到原来状态。
  这跟我们发表过的,关于从我们生成的那些材料中抽取出来的CO2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它们是金属性的,同时其真结构也是有机的,并且这些材料,还能够在室温下,把它们捕捉载水里的CO2,以甘斯态(固态的纳米态气体)释放出来。
  另外,Yaghi博士说,要释放剩余的1%被捕捉气体,则需要在华氏175º 的温度下进行;而我们则在室温下,在没有任何加热的条件下,成功的将全部被捕捉的CO2纳米材料,释放进入了我们系统的基础溶液里。
  还有,加拿大公司“口头禅创业集团”在商务网络新闻发表说,他们跟3M公司合作,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的电子而进行提取,不过“他们需要6M瓦能量,提取一吨CO2”,这已经接近是现存CO2提取技术的最前沿。但是,通过应用我们的新技术,我们不仅不消费能量,反而会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能量。
  另外,“曼陀罗能量”机构,已经可以应用Gabor Lanrenczy博士开发的技术,提取的CO2生成甲酸,Gabor Lanrenczy博士说他已经证实,他的方法,可以通过甲酸生成氢。
(www.mantraenergy.com/mantra-in-the-news/squeezeplay-zapping-carbon.html)

  我们不仅明确的证明过,可以从环境中吸收CH4,并且还通过我们的系统,利用自然性引力作用生产甲酸,下面将揭示并研讨这个实验结果。
  我们曾经在去年年底,揭示过通过我们的系统,生成甲基CH3的消息,我们已经做到,将CH3从发起中分离出来,并在我们的系统内,将其捕捉在物质的纳米态。通过该系统内的磁性以及引力触媒,可以让这两种分子团,并存于该系统内,于是,就从自然水的水分子,生成了CH3分子团。然后一个CH3分子,与一个氢原子作用,就释放出了氧分子。
  某个核物理中心的科学家,2007年,在他们的一篇独立研究(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报告中,还证实了通过使用我们的技术,已经生成了氢分子团。
  可见,通过我们的研发,已经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提取CO2和CH4,并将它们以固态纳米物质形式,释放在水里,同时还可以创造出能量和氧。我们已经于2009年12月,给一些独立工程师们,演示过这个过程。
  另外,我们在本论文中,揭示了溶液中CO2和CH4物质的照片,以及首次出现的这些物质固体态的照片(图.29 溶液,图.30 CO2粉末,图.31 A-B溶液,图.34 CH4粉末)。液体中的CO2,及其干燥状态,呈现奶白色,而甲烷CH4,则是蓝绿色。
  我们在本节提到Yaghi博士的论文,是因为他论文中的发现,跟我们的发现很接近,并且是这个领域内最先进的发现。
  捕捉CO2是互联网上文档很多的题目,我们就不在这里罗列那些报告,来证实我们的主张,你们可以参考那些互联网上的论文,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主张,是跟主流物理社团同步的,不同的是,我们早在2005年,就在我们的网站上,揭示过捕捉纳米材料CO2的事实,并且现在,我们在揭示的是,首次生成的气体的甘斯固态纳米材料。我们将这个称为“气体的纳米固态”—头文字所写为“甘斯”态。这是一种物质处于转化过程中的状态或阶段,它在本论文之前,从来没有被当今的科学家认知过。
  同时,关于我们能够捕捉固体CO2,或溶液中的CO2,这一最新发现与揭示,我们的基金会将会与那个,于2007-2007年用我们的系统,做过独立实验的核物理中心商讨,是否可以发表他们所做实验的一部分报告,以便证实我们资料中的CO2捕捉能力的真实性。

#CO2的吸收
  在我们的实验和研发阶段,已经生产了一种特殊材料,可用于制造一种新的,用于通过磁引力场作用力原理,而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吸收这些气体的方法,来吸收CO2的简单系统。通过引力系统来吸收的完整原理,已经在“宇宙造物的普遍秩序”一书中揭示过。在这本书里,我已经解释了这些系统中,引力场和地磁场的重定位,及其吸引与排斥物质的详细原理。
  通过研发这些新的,有机和金属钠米层面化合物,我们已经能够生成指定的,与CO2分子磁振动强度相等的静态引力场作用力,我们还能创造出各种条件,让特定引力场将CO2吸引到那些材料里来,这些层面内的那些地磁场,引起排斥力或将那些被捕捉的CO2分子,从那些层面内被释放,于是就引起纳米CO2分子的在水里的生成。我们利用水的磁场,带来稳定性,并作为磁性触媒,它们允许CO2甘斯群簇的形成,并产生一种含有这些纳米物质的溶液,然后这些物质又会在该系统的溶液内底层,以沉淀物的形态显化自己(图.30E)。

图.21 CO2的光谱分析

  一个独立实验室,进行了纳米二氧化碳CO2溶液的光谱分析,证实了首次在液体内生成了纳米CO2,处于2630厘米-1波长的波段内(图.21)。
  这事实上是最佳的观测数据,因为通过计算得出的,以及预测的波长是2640厘米-1(图.22)。(来源: http://science.widener.edu)。
  2630这个如此接近的数值,表明了我们实验中获得知溶液内,该CO2固体物质的纯度。
  那些预测的物质,都有着多个峰值,而这些捕捉到的观测样例物质,则因为其单晶性,则显示了图.21中那样的,唯一的突出峰值。
如果对这些样例进行一个X射线衍射分析,这个尖锐的峰值,很可能被证实,就是被捕捉并悬浮在这个溶液里的CO2物质是sp3结构的纳米态。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溶液内捕捉到的物质是纳米结构,需要将其干燥后,通过一次X折线衍射测试。

图.22 标准CO2光谱分析图

  那些预测的物质,都有着多个峰值,而这些捕捉到的观测样例物质,则因为其单晶性,则显示了图.21中那样的,唯一的突出峰值。
  如果对这些样例进行一个X射线衍射分析,这个尖锐的峰值,很可能被证实,就是被捕捉并悬浮在这个溶液里的CO2物质是sp3结构的纳米态。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溶液内捕捉到的物质是纳米结构,需要将其干燥后,通过一次X折线衍射测试。
  这个测试的结果,清晰的显示了这种材料的清晰超导体属性匹配。而来自X射线衍射分子的数据,则没有找到超导体属性匹配。
图.23 CO2纳米材料的射线衍射分析通过这个测试,并且综合我们以前的研发和实验,很清楚的表明,这溶液里的物质,具有超导体属性(图.23),这在现存所有参考性数据中,是首次发现,而这正是sp3状态纳米材料物质的特性。

图.23  CO2纳米材料的射线衍射分析

  所以,这个固态CO2的X射线衍射数据和图,已经成为未来将进行的,任何对这种气体进行捕捉,吸收而转化为固态纳米材料的实验之一种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奠基点。
  通过我们以前的研发和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纳米材料,都会呈现并具有超导属性。现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被捕捉到溶液内的CO2,就是物质的纳米态。
  在该图下面的表格内,可以看到这种溶液内之CO2跟超导属性的最接近性匹配,以及在干燥状态物质中,发现的由物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神奇混合物。此图表明,这种物质的超导属性,与参照数据的匹配率大约在80%-90%。
  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些新型物质,并且找到了简便的制造方法,而它们又具有超导属性,我们可以预测,气体的甘斯(气体的纳米级固态),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最精纯的超导以及绝缘材料。
  还有,因为确认了该溶液内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同时还证实了这种物质处于该溶液的结构之内,并且,根据该系统的设计能力,能够将捕捉在水溶液内的CO2转化成甲酸,我们另外还进行了一个红外线光谱分析,证实了这个,在该溶液内,将已经确认是CO2的物质,转化成甲酸的过程之原理。
  为了验证该溶液对CO2的吸收能力,以及进而将其转化为甲酸的能力,我们在红外线光谱分析的封闭容器内,填满纯CO2,并进行了计测。这些计测结果,就在图.24的A行内。
  然后将含有我们实验结果的纳米CO2的溶液,注射到该封闭容器内,于是获得了图.24之B行的图形。
  图.24的峰值区NC显示了它们被引入该容器后,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这表明CO2溶液是在从容器内吸收碳元素,而导致了容器内碳元素的减少。
  这可以说显示了纳米CO2溶液本身,也独自具有吸收更多CO2的能力,并且因为前面实验结果已经证实过,这种纳米材料就是CO2因为其自身结构,而被自然吸收的结果,而这些物质本身,又是原初溶液的组成部分。

图.24 向CO2气体环境注入CO2溶液时的比较图

  此图中的峰值NC表明,从容器空实吸收了CO2之后,紧跟着就生成了,此红外线光谱分析实验结果图CF区标示出来的甲酸。
来自该溶液的CO2及其转化状况图,单独用图.26表示。

0%